Thursday, April 24, 2025

浩然之氣

《孟子》講「浩然之氣」係令我發現原來儒家傳統唔係純粹 on9 嘅契機之一。

「敢問何謂浩然之氣?」

曰:「難言也。其為氣也,至大至剛,以直養而無害,則塞于天地之閒。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;無是,餒也。是集義所生者,非義襲而取之也。行有不慊於心,則餒矣。我故曰,告子未嘗知義,以其外之也。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。無若宋人然: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,芒芒然歸。謂其人曰:『今日病矣,予助苗長矣。』其子趨而往視之,苗則槁矣。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。以為無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;助之長者,揠苗者也。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」



不過嗰段字唔太易明,然後後面原來係搭單附送咗「拔苗助長」嘅故仔。

由於花咗少少時間嘗試理解,喺度寫返心得同未決之疑

 「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。」

呢句其實好撚緊要,完全係人類存在於宇宙嘅奧義之一。道家叫做「無為」,new age 叫做 manifestation。 點樣令到一件事發生?孟子話:唔好放低佢,但又唔好助長。

「正」可能係通「征」。

似乎朱子語類有詳細解釋:

「必有事焉,而勿正心」,此言「正心」,自與大學語脈不同。此「正」字是期待其效之意。「仁者先難而後獲」。正心是先獲意思,先獲是先有求獲之心。古人自有這般語。公羊傳云:「師出不正反,戰不正勝。」此「正」字,與孟子說「正心」之「正」一般。言師出不可必期其反,戰不可必期其勝也。賀孫

問「必有事焉而勿正」之義。曰:「正,猶等待之意。趙岐解云:『不可望其福。』雖說意粗了,其文義卻不錯。此正如『師出不正反,戰不正勝』之『正』。古人用字之意如此,言但當從事於此,而勿便等待其效之意。」或問:「此便是助長否?」曰:「『正』,未是助長,待其效而不得,則漸漸助之長矣。譬之栽木,初栽即是望其長,望之之久而不如意,則揠苗矣!明道曰『下言之漸重』,此言卻是。」後因論「仁者先難而後獲」,洽曰:「先解『勿正』字,頗有後獲之意。」曰:「頗有此意。」曰:「如此解,則於用工處儘有條理。」曰:「聖賢之言,條理精密,往往如此。但看得不切,錯認了他文義,則并與其意而失之耳。」洽


但呢件事同浩然之氣究竟有咩關係?!? 諗唔通。 所以後世啲人可以將「拔苗助長」呢樣嘢當係孩童故事咁講,但從來都唔會提半句「浩然之氣」⋯ 大家都諗唔透有乜撚嘢關係。


另外呢度嘅「義」雖然理論上係「魚與熊掌,捨生取義」嘅「義」,但你當成「意義」咁理解都係OK嘅。告子作為一個徹頭徹尾嘅 relativist (eg. 性猶湍水也),自然冇內置嘅「義」(morals ~= meaning ~= motivations),冇 compass 冇動力,自然擺爛 (i.e. 餒)。但一個 fundamental relativist 確實可以不動心。

講起不動心,「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。」  應該係講緊不動心啩。咁就好 make sense。有樣嘢你好著緊嘅,點樣不動心?孟子嘅講法係勿征心、勿忘、勿助長。 而告子就根本覺得咩都冇所謂,所以不動心,雖然唔動心但冇浩然之氣。

但始終令人好 frustrate[d] 嘅係,一講到 meaning (義), will (必) 同 stillness (不動心) 嗰陣,啲經典就同我(哋)一齊 hang 機,講得到喉唔到肺。所以我一開始先話呢句關乎「人類存在於宇宙嘅奧義之一」⋯⋯ 但一係我未明,一係個答案仍然係不能以言語描述。


PS: 後來睇返,個關係其實係喺度嘅。心動就會行動(助長),行動就會壞事。所以孟子講返點樣等啲嘢自然搞掂,唔好亂咁嚟自己郁手搞禍啲嘢。而唔助長嘅方法就係不動心。 呢種態度幾近道家,但修行嘅道理萬法不離其中,所以講起個人修行,都唯有係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